戴村坝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的东南方、大汶河和大清河的交界处,上游大汶河孕育了大汶口文化,下游大清河自东向西流往八百里水泊东平湖,戴村坝南侧是明初人工开挖的㊣小汶河,可直插京杭大运河;该坝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,至今已有600多年,是京杭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✅的要件。大坝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波涛汹涌的大汶河之上,将拦截之水通过小汶河源源不断㊣地补充到大运河南旺分㊣水枢纽,水流在这里“七分向北朝㊣天子,三分往南接皇粮”,因而戴村✅坝享㊣有“北方都江堰”美誉。2014年入选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,2017年成为山东省唯一国家水情教育✅基地。
跨入2024年春节期间,山东大地先后降了两㊣场雪。为了一睹雪中戴村坝的风采,泰安市东平水利局的同志发来了即时视频。只见坝体和道路均被薄薄的白雪覆盖,空中时而还有飞鸟掠过,坝上依然水流如注。
2023年,为目睹戴村坝“高崖飞瀑、戴坝虎啸”壮观景象,我连跑了两㊣趟戴村坝。受台风“杜苏芮”影响,大汶河上游泰莱地区出现强降雨,7月31日零时,戴村坝最大洪峰流量达到763立方米/秒。8月2日,我怀着崇敬的心✅情,再一次来到泰安东平县,欣赏戴村坝景㊣区的壮观景象。登上北坝台,手扶栅栏举目南望,只见这长400多米的大坝,从北往南伸展着,像一条横卧的巨蟒、长龙,把汶河与清河瞬即断开。当奔腾呼啸的汶河水,翻越戴村坝,跃入大清河,溅起翻滚的白浪,势如万马奔腾,声如龙吟虎啸,大坝上水雾弥漫、仙境一般。时而有鲤鱼在清河的白浪里腾空跃起,逆流回跳,争相“跃龙门”。 鲤鱼有跳水的习性,汶河里的鲤鱼迅猛冲下清河时受到惊吓,时而跃㊣出水面,摆尾腾空,有的冲出水浪一米多高,蔚为壮观。此处景点,成为人们拍寄托美好愿望的“打卡地”。
站在戴㊣村坝,顿感心胸开阔,有一种呼风唤雨的呐喊在呼啸,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在㊣冲撞,有一种汹涌澎湃的革命精神在狂奔……
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,与长城、新疆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✅程,使用至今,已2500多年。
翻开历史画✅卷,沿岁月长河寻根溯源。泰山的伟岸高耸,使泰安东✅平县这一带成为大运河沿途地势最㊣高点,大运河水流小的时候难以北流,水枯期经常断航。水利史学家姚汉源曾一针见血地指出,大运河✅运力不足,根源在山东。
戴村坝是我国伟大的水利工程,南北经济往来和人员交流的水上通道,犹如贯通南北的粗大血管。明代初年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和改道,造成了下游河道淤积,使京杭大运河河道堵塞,漕运不畅,严重影响了南北经济、文化的交流。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,为实现㊣南粮北运,在元代京杭运河的基础上,对重要河段进行疏浚改造。京杭运河的制高点和分水㊣岭在济宁南旺段,所处位置比北边的临清高出30米,比南边江苏徐州高出40米。但由于南旺㊣地势高而形成水脊,使南旺以北河段时常处于浅水或无水状态,即便在丰水期,南旺以北的㊣运河水量仍然不足,漕船至此往往难以通行,重载的漕船更是寸步难行。大运河这贯通南㊣北的水道出现浅流甚至断流现象。
如何解决京杭大运河这个关系国家命脉的重大问题,成为朝野上下悬在心头的难题。症结找到了,又该如何解决呢?
明成祖朱棣即位迁都北京后,重视发展经济、兴修水利、治理黄河、减轻税负。明永乐九㊣年,明成祖朱棣针✅对黄河连年为患的现状,为保证南粮北调,命工部尚书㊣宋礼来此治理,开始了对黄河与大运河统筹治理,拉开“引汶济运”的序幕。
2002年,大运河被纳入了“南水北调”东线工程。在山东以地下隧洞方式✅穿过黄河,成为连接黄河两岸输水干线的关键控制性工程。时隔数百年,黄河与大㊣运河再次握手,为人✅民造福。
当年,面对水量不足的难题,工部尚书宋礼忧心忡忡。他深入民间访查,幸遇“汶上老人”白英,这位民间治水✅✅✅✅专家提出“借水行舟、引汶济运、挖诸泉、修水柜”的治理✅✅方㊣案,破除元代堽城坝,使汶水不再流入✅洸河,在汶水下游南城子附✅近拦河筑坝,遏汶水㊣进入㊣小汶河,引流到南旺分水口,通过河底部的鱼脊状石拨,即“鱼嘴”,将汶水分流南✅北,实现水量分配的“七分朝天子,三分下江南”,成功解决了京杭大运河“水脊”缺水的难题。戴村坝的功能等同于人的“心脏”,此而被誉为“运河之心”,它保证了京杭大运河明清两代500年漕运畅通。
明至清中叶,是京杭大运河的鼎盛时期,依赖这条漕运大动脉,南方的粮食㊣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。故有“运河一日不通,京城万分惊恐”之说。
朝廷✅修建戴村坝,自1411年起,征调民夫16.5万人,历时八年时间完成,距今已经是600多年。
大坝分为三部分,从南向北依次为:主石坝、太皇堤和三合土坝。三部分既各自独立,又相㊣辅相成,互为利用,互为保护,形成了“三位一体”的独特㊣布局。从整体上看,既有都江堰的原理借鉴,又有自身独到特色。最南端的主石坝呈南北向长443米,自身又分三段,北边㊣㊣一段叫玲珑坝,中间一㊣段叫乱石坝,南边一段叫滚水坝。滚水坝在三坝中最低,它的作用是在汶水开始上涨、小汶河河水位超过安全界线后向西漫水,以防小汶河决口。北边的玲珑坝比滚水坝高0.1米,中间的乱石坝又比玲珑坝高0.2米。随着汶水水位的升降,三坝分级漫水,可调蓄河水储量。戴村坝在防汛工作中承担着固定河槽、控制河势、拦沙✅缓洪等作用,是重要防洪工程。
戴村坝修筑难度大、技术㊣含量高、功能发挥绝,既有水利工程精髓的传承,又有独特的技术创造。历经600年风雨冲刷,也曾毁坏多次,但是整体架构依然是保持着最初的雄姿,这到底蕴含着什么精妙㊣设计和科学道理呢?戴村坝的技术有三绝:一是在沙滩上用木✅桩筑坝,技术处理堪㊣称一绝;二是分级漫水,达到排洪✅防溢,调蓄汶水以济运的目的,科学㊣设计又是一绝;三是一坝使运河兴国旺家数百年,功能发挥也是一绝。古时候没有钢筋水泥。坝体内采用柏树打桩,用糯㊣米汁和杨树汁搅拌浇筑。大坝为石结构,巨大的石料✅镶砌精密牢固,石与石之间采用束腰锁扣法,一个个铁扣相连,把整个大坝锁为一体。
戴村坝没有以修建地南城子命名,而是用了稍远一些的戴村中华建筑网,取“戴”字“土上共㊣下田在中,旁有金戈㊣护九州”的美好寓意。
登上宽阔的✅戴村坝,举目远望,长长的大坝若㊣一条巨龙,横卧在宽阔的汶河之上。坝台上游,水面宽阔,一望无际,天水相连。微风吹过,碧蓝的水面泛起耀眼的光✅泽,几群野鸭在自由戏水捕食。
登上了“虎啸亭”,可见亭子与戴村坝遥相对应。从亭㊣中观戴村坝,又是另一番情景:雄伟的戴村坝犹如✅一只咆哮的老虎,激流从虎嘴里喷薄而出,越坝而流,形成三道美丽㊣的瀑布,飞流四溅,玉珠叠盘,令人目不暇接。声如万虎齐啸,震耳欲聋,其声撼人心魄,能远播数里之遥。
戴✅村坝的建成,彻底解决了大运河的“心脏病”,“八百斛之舟迅流㊣✅无滞”,每年的运力增加至400万石左右,10倍于元朝。沿河德州、临清、济宁等11处府州县成长为全国重要城市。戴村坝被中国大运河申遗考察组赞誉为“中国古代第一坝”“大运河之心”。
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、跨度最长的㊣人工河,如一支欢唱前行的歌,若一首激昂跳跃的㊣诗,像一幅光彩流动的画,承载着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、奔涌不息的命脉。
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,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阔诗篇。它彰显着中国天下一统价值追求的生命线,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、社会进步和文化融合。
戴村坝是镶嵌在运河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。1965年,毛主席在山东听取汶河治理时,风趣地说:“汶河㊣分流南北,北会黄河,南入长江,‘三分朝天子,七分下江南’”。
历✅史地看,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,至隋代以洛阳为中心,唐宋时极为繁盛,元代截弯取直,形成如今的跨越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四✅省二市,沟通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五大水系,贯通南北。吴王夫差、隋炀帝、元世祖、清康熙等对㊣大运河的开✅㊣凿、截直和㊣改造,不仅仅是巩固㊣政✅权、维护统治的重大举动,带动促进沿河城镇的㊣繁荣发展,也是中国南北贯通、实现大一统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自觉。马可·波罗沿京杭大运河游历途经东平州时就感叹说,“东平州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都市,商品与制造业十分丰富。大河上千帆竞发,舟楫如织,数目之多,简直令人难以置信……”
为了保护利用好大运河,2022年4月,国家水㊣利部启动京杭大运河全线月底,随着山东、天津两地节制闸开启,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,实现了百年来京杭大运河首次全线通水。
近些年,因时代变迁、城乡发展和生态变化,许多水利工程、水利设施失效甚㊣至被拆除,而戴村坝等水利设施风采依旧、青春永驻。这得益于国家对历史、文化的珍惜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,大运河的保护传承由此进入新阶段。古运河㊣沿线城市、城镇、乡村和景区逐渐成为文旅融合之✅地,生态文化廊道真的“活”起来了。大运河㊣恢复生命,两岸重现生机,开启了永续发展㊣新航道。
虽然高铁、高速㊣公路等交通网络不断㊣完善,但是亲近自然、体验水的灵动,依然是不少市民游客的青睐。近年来,山东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✅相结合,经过现代水生态改造,集游览参观、工程文化、技术文化、生态文化于一体,充分展现古代文化遗产瑰宝的魅力和现代生态文化智慧,让古代水生态文明和现代水生态文明热情拥抱、优雅双赢。
历史没有忘记戴村坝,一代代戴村坝人小心呵护着它。位于戴村坝风景区的博物馆,作为✅山东省第一个国家水情教育基地,通过300余件馆藏文物、模型、图片等多种形式,辅以声、光、电现代科技手段,成为介绍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水工文化博物馆。无论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、连通南北的大运河,还是㊣连绵不断的万㊣里长城、孕育中华文明的长江黄河,遗产与景区、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,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。
伴随江河湖水旅游业的兴起,人们更加向往湖光山色、山水㊣秀美的美丽画卷。戴村坝既发挥着昔日的功能,又成为游览观光的“风水宝地”,还是运河文化、水工文化、建筑文㊣化的标本景点。
戴村坝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,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,怀古思今,贯通南北,沧桑中闪耀永恒的光芒。
作者简介:厉彦林,山东✅莒南人,诗人,作家。公开发㊣表文学作品40余载,已出版《灼热乡情》《享受春雨》《春天住在我的村庄》《赤脚走在田野上》《地气》《人间烟火》《齐风淄火》✅等。作品先后获齐鲁文学奖、冰心散文奖、长征文艺奖、《人民文学》奖、徐迟报告文学奖等。长篇纪实文学《延安答卷》《沂蒙壮歌》被誉为歌颂延安、沂蒙山脱贫攻坚和乡村振✅兴的“姊妹篇”。许多散文作品入选各种各类语文、思品教材和语文教辅。《沂蒙壮歌》等作品被翻译到国外。